创新环卫 绿色华信      咨询热线 :0551-66331000
华信官方微信
360°全景展示
全球服务咨询热线
0551-66331000
城市生活垃圾运输成本多高?
2015-05-13 18:17:00   来源:
城市生活垃圾运输成本多高?上海市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对黄浦区和静安区两个大型垃圾转运站立项,但直到2009年,黄浦区垃圾转运站才正式建成。由此到2014年,中国的城市垃圾收运开始了正规化、现代化的历程。
 
 
 
在上海处理1吨垃圾,从收集到运输到末端处理,如总需400元,末端处理只需100元,其余300元都是运输成本。对于如此重要和拥有巨大市场的环节,中国刚刚走过了艰难的5年。
 
 
 
2014年5月1日,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并计划在2017年普遍实现垃圾分类。这已是上海第三轮大规模垃圾分类改革。
 
 
 
早在2000年,原建设部曾选择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8座城市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10多年来,仅垃圾分类的标准就经历了多次变更。
 
 
 
上海从上世纪末开始尝试单独回收旧电池。2000年上海市首次明确分类标准,实行特定地区“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分类和其他地区“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式,2007年又改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分类。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开始有了干湿分类。2013年,生活垃圾被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
 
 
 
为鼓励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上海市近年在部分社区试点“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跳过拾荒者、保洁员和环卫工人,由垃圾回收企业直接与居民对接,“自助投放,自主积分”。
 
 
 
积分采取实物兑换、服务和权益兑换、信用和荣誉兑换、抽奖等多种激励形式,垃圾分类的质量有了较大提升。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上海垃圾分类体系已经覆盖到260万户居民,每天生活垃圾的焚烧和填埋量,比2010年底减少了1600余吨,相当于减少了一座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
 
 
 
垃圾投放的形式也有各种探索。有的是放置投进去就不能取出的密封回收桶,这种桶在沿街投放比较多,有利于后续统一管理,但小区用得比较少。社区里居民直接把垃圾装好放在门口,环卫工人上门收集,好处是不放置垃圾桶、少了一个污染点,缺点是人工成本太高。
 
 
 
广州曾在2014年7月下发文件,效仿台湾模式,推行“定时定点+误时”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将小区的垃圾桶搬走,居民每天早晚在规定时间把垃圾拎到楼下等垃圾车来收。
 
 
 
这种模式要求居民的配合度非常高,台湾地区和日本的居民误了点或者等待垃圾车时,为了防止垃圾腐烂散发臭味,甚至会将垃圾冷冻到自己家的冰箱里。这种模式在杭州的高档小区已经展开试点,但对社会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还没有形成具备全国推广价值的模式。
 
 
 
现在,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多采取源头垃圾直接运输模式、流动车收集收运模式、集装箱+垃圾收集车收运模式等。中小城市多采用垃圾箱房收集模式、地下垃圾箱收集模式和垃圾通道等模式。
 
 
 
收运不论是投资还是配套设施建设费用都要占到整个垃圾处理环节的2/3,大规模机械化压缩收运是未来垃圾收运的大趋势。
 
 
 
垃圾收运是一个逆向的物流系统,收运是从分散到集中的形式,比正向物流要复杂得多。这个物流的载体是分散、可变、有污染的,却还有资源利用性,无法预测产生垃圾量的规律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产生,因此对收运的时间和容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垃圾从居民手里回收起来,要运输到城郊的处理厂,距离很长。每一辆垃圾收集车的容量也有限,都在2~5吨。为了减少运输成本,控制容量,减少交通压力,中国大部分城市每隔25公里就会设置一个垃圾转运站,通过小车换大车运输。
 
 
 
多次接手,增加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垃圾车从各个小区集中到转运站时,如何无缝对接,保证垃圾不暴露在外、不落地的常用方法就是将转运站做成封闭式,只看得见车进车出,看不见垃圾。
 
 
 
在像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中,垃圾的收运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处理,在全国范围来讲,还是以人工收运为主,大规模机械化压缩收运是未来垃圾收运的大趋势。随着机械化程度增加,垃圾收运设施设备行业在未来10年将进入爆发期。未来10年垃圾收运设施设备的市场空间可达1000亿元。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生活 垃圾 成本
产品列表

三轮上牌车系列

垃圾转运/清运车系列

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系列

冲洗/吸污车系列

吸/扫车系列

观光/巡逻/消防车系列

垃圾分类系列

关注我们
    地址: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梅冲湖路023号
    销售热线:0551-66331000
    售后热线:0551-66338863
    E-mail : sales@hfhxdd.com
移动官方微信
360°全景展示
COPYRIGHT © 2007-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